史跡和建築物

【縣指定:史跡】野原嶽之靈石

野原岳の霊石

靈石現在位於野原嶽的南側半山腰上,然而最初則被放在山頂附近的西北側斜面上。靈石由琉球石灰岩製成,外形為直徑110cm,高度135cm的圓柱形。傳說大約600年前,統治野原嶽一帶的大嶽按司以守護神的身份製做了這塊靈石,並立於野原嶽的山頂附近。當地稱這塊靈石為TAMAZARA御嶽,如今依然是信仰的對象。[…] 繼續閱讀 ⇒

【縣指定:史跡】上比屋山遺跡

上比屋山遺跡

位於砂川村落南側,高達40m的琉球石灰岩丘陵上,14~15世紀的遺跡,與南邊的砂川元島遺跡一起形成廣闊的村落遺跡。遺跡內出土了宮古式和八重山式的陶器及青瓷、沖繩産陶器、南蠻陶器等文物。其中青瓷的數量特別多,對此諸說紛紜,有該遺跡曾經是「倭寇的根據地」、「因貿易而繁榮的港口城市」、「貿易中轉地」等說法[…] 繼續閱讀 ⇒

【縣指定:史跡】高腰城跡

高腰城跡

高腰城跡坐落在宮古島的東海岸,比嘉村落北面的丘陵(高113m)頂部。城跡的規模為東西約70m,南北約40m,用天然的石塊堆積而成的城壁基石留存至今。 『雍正舊記』(1727年)和『宮古島記事仕次』(1748年)等宮古舊記類中,明確記載著該城城主名叫高腰按司以及城的規模等事項。根據發掘調查,現已確認了[…] 繼續閱讀 ⇒

【縣指定:史跡】仲宗根豐見親之墓

仲宗根豊見親の墓

據傳說,自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統治宮古的仲宗根豐見親為了祭祀其父真譽之子豐見親的英靈而建造了這個墳墓。採用的是宮古原有的巨石墓(Myaaka)和沖繩本島風格的橫洞式之折衷樣式,是證明沖繩本島和宮古之間傳統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墳墓。 ≫瀏覽Google地圖 瀏覽Google街景圖: 仲宗根豐見親之墓3

【縣指定:史跡】德國皇帝博愛紀念碑

ドイツ皇帝博愛記念碑

屹立在漲水港附近市區的紀念碑是由德國皇帝威廉Ⅰ世於1876年(明治9年)3月20日命人建立,22日進行了揭幕式。1873年(明治6年)7月德國的商船羅伯特森號在宮古島的南邊海岸・宮國海上觸礁後,獲得了宮古人的救援,被救起的8名船員在1個多月的療養後,拿回自己的船隻回國了。 威廉Ⅰ世得知宮古人的救援活[…]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史跡】卡納麻拉阿布洞穴

カナマラアブ

卡納麻拉阿布洞穴位於伊良部島南邊,長山農路78號線中部以北300公尺處的地方,是個深54.5公尺的豎穴,幾乎與海面相同。洞口的寬度為0.8公尺,長1.8公尺,筆直下去35公尺處是第一個著陸點。途中20公尺處有許多橫穴,成為蝙蝠棲息的地方。橫穴的底部是粘土,分別向西方和西南方延伸。向西方延伸的橫穴可以[…]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史跡】亞麻托部大岩石

ヤマトブー大岩

位於伊良部島東邊,牧山展望臺下面的石灰華巨石叫作亞麻托部基斯,高達25公尺,直徑為18公尺,重量在3萬噸以上。據說,最初有人開始居住在伊良部的時候,這塊岩石成為了進出下牧(積上)海岸入口處的標記。該岩石是友利石灰岩因為斷層等地殼變動,而露出在地表上形成的,旁邊的牧山上,還留著以前開山採石時的痕跡。 […]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史跡】下地島巨岩

下地島巨岩

下地島的西海岸上,有一塊直徑為59.9公尺,高12.5公尺的巨石。據估算,其重量約為2萬噸,當地人暱稱它為歐括斯庫比基(綁著巨大腰帶的岩石)、奴屋馬米伊基(馬番岩)或帶大岩。 據說,岩石在1771年(明和8年)的「明和大海嘯」中,被打到岸上,海嘯的高度大概有40公尺,震級為7.4級,不由讓人深感自然[…]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史跡】達基夫井

タキフガー

達基夫井位於字伊良部島的亞蘇如基旁邊,井的周圍面積為39平方公尺,外表就像壓扁的梯形,四個邊的長度分別為:6.2公尺、3.3公尺、5公尺和3.3公尺。以前,這一帶簇生著達基夫(暖竹),因為這口井就在達基夫裡面,所以,取名叫達基夫井。 該井呈圓形,從地面掘透而成,石砌壁面,直徑為2.3公尺,深度為2.[…]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史跡】神里井

神里ガー

神里井的神里意味著眾神聚集的地方,這口井做為眾神聚集一堂談論協議的地方,受到民眾的深厚信仰。 1430年左右,這一帶曾是茅草叢生的窪地。一頭牛曾在這裡用前腳挖土,正好有人看到覺得奇怪,結果,挖出一看發現了一口洞泉。這件事據說就成了井的由來。從那以後,神里井做為村裡唯一的水井,對於村民的形成發展給予了[…]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