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

【市指定:有形民俗】城邊的力石

ぐすくべのアギイス(力石)

二戰以前,每個村落都曾盛行較力比賽。相撲也是其中一個項目,「力石」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舉重。每個村落的青年會場(現在的公民館),都備有大小不一的兩個力石。在很少有娛樂的過去,做完農活的青年們,三三兩兩來到這裡,用力石來比賽誰的力氣大。據說,大的力石重70~80公斤,小的力石重50~60公斤。比賽方法有兩[…]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典籍】本村家「報本」碑

本村家「報本」碑

這塊「報本」碑上的碑文是尚泰王時代的三司官向有恒(宜灣親方朝保),贈送給一門同族(向裔氏)的下地頭職向朝祥(本村朝祥・在任1851~76年)的禮物。這塊碑在何處建造和彫刻並不明瞭。 碑身使用直方形的石材,右上方刻有「同治甲子仲冬穀旦、向朝祥敬建、報本、向有恒書」等文字。 「報本」意思是「回報於本」,[…]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建築物】平良第一小學的正門和石牆

平良第一小学校の正門と石垣

平良第一小學的石牆建於1932年(昭和7年)左右,至今已經有73年的歷史。現在圍繞著學校用地的石牆南側一部分,因為校區擴大而消失了,包括當時正門在內的3面石牆保存狀態較好。通過這些石牆的間知堆法、布堆法等堆積方法可以瞭解當時高度的石造建築技術水平。二戰中,這個地區也遭到了空襲和艦炮轟擊等戰火的洗禮,[…]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建築物】西突伽墓

西ツガ墓

益茂氏一族的墳墓分東西二座並排成列,俗稱「突伽墓」。 突伽是升斗的意思,突伽墓就像升斗一樣呈正方形,也有種說法是當時僱傭了許多壯丁,每挖出一升石頭需要消耗一升粟子,所以叫突伽墓。其特徵是向下挖掘岩盤,用空壕包圍拱門和周圍一帶。 一般來說,墓地帶屋頂的通用門是用石塊堆起,上部設置一塊岩石做成通道,但像[…]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建筑物】久松巨石墓群

久松ミャーカ(巨石墓)群

巨石墓橫跨字久貝和字松原兩地,據說過去有許多座,現在已確認的只有4座。關於巨石墓,久松自古以來稱之為「布撒基」。根據稻村賢敷和金子Erika二人的研究報告,推斷這些墓創建於14~16世紀左右。 稻村氏認為「該墓群為宮古固有的風葬墓地,到15世紀末時發展成巨大的墳墓,後來受到沖繩本島的影響轉變為橫洞式[…] 繼續閱讀 ⇒

【市指定:有形民俗】七又的新真川泉

七又のミーマガー

位於距離七又村落東南方600公尺左右,懸崖下的湧泉。七又地區自古缺乏湧泉,確保飲用水源的難度遠遠超過想象。這個湧泉由於位置處在懸崖下,必需攀岩下降,可以想象搬運水是個相當繁重的體力勞動。 明治末期,居民削掉岩盤,將岩石嵌入其中做成台階,為了確保通道耗費了時間和勞力,將岩盤加工後,做成的台階大概有10[…] 繼續閱讀 ⇒

【市指定:有形民俗】山川烏普卡泉

山川ウプカー

位於山川村落往北500公尺左右的湧泉。『雍正舊記』(1727 年)記載道:「山川但洞川。堀年數不相知」,自從間切時代開始為人所知的湧泉。直到自來水的全面普及(1965年)為止,烏普卡泉做為附近居民的飲用水源,擔任了重要的角色。烏普卡泉水流到下面的海濱,形成了肥沃的土地,俗稱長間田的水田,並以琉球王府[…] 繼續閱讀 ⇒

【縣指定:選擇無形民俗】池間島的宮古節

池間島のミャークヅツ

從每年舊曆8月~9月的甲午日算起3天內,在4處穆突(真謝、上桝、前屋、前里)進行的池間島最大的祭祀活動。 各個穆突的祭祀儀式由虛歲在55歲以上的男性組成的穆突奴亞們為中心的分階段年齡組織進行運營。期間內,各個穆突的穆突奴亞們於清早4、5點鐘左右集合到穆突,相互斟酒乾杯,共度一段時間。 第2天清早,全[…] 繼續閱讀 ⇒

【市指定:有形民俗】野加那泉

野加那泉

野加那泉是位於距離比嘉村落西側大約500公尺,小字野加那佐事的湧泉。這口泉井是由琉球石灰岩的石板堆砌而成,直徑約5公尺,短徑約4公尺,高約0.7公尺的半橢圓形,清澈的泉水從北側,三分之一高處的井壁中湧出。二層構造的北側是飲用水,南側的水用來浣洗牛馬,使用後的水被做為水田用水再次利用。這一帶據說,有一[…] 繼續閱讀 ⇒

【市指定:建築物】瑞福隧道

瑞福隧道

戰前,比嘉下之島、池原底、福地原、加治道一帶,都是沼澤地帶,每逢大雨就會變成巨大的水窪。尤其是池原一帶就像湖一般2、3個月都積滿著水,給農作物帶來巨大的危害。由於海岸地帶的地勢較高,所以,使用排水路排水被認為幾乎不可能。 當時的城邊村村長瑞慶覽朝牛,招募400多位土地所有者,組成比嘉長間耕地整理工會[…] 繼續閱讀 ⇒